**
因为太学院最近需要装修改革,并且调整教室,所以学生们暂时不用上课,恢复上课之后会统一通知。
刘璃作为这个制度的发起人,理所当然的去了太学院帮助董仲舒将事情安排妥当。
太学院里的阁阙教室还是很多的,刘璃对比整个太学院的布局图,将整个地方划分为五个区域,并且找来工匠重新施工,定制牌匾用来区分。
最里面的楼阙,便是小学部,取名为启蒙阁。意思是大家一起在这里启蒙学习。
从启蒙阁出来之后会通过一个漂亮的假山环绕的池塘,随后便能看到另外一个楼阙,这里便是初中部。楼阙上的牌匾定为总角阁。在古代,总角是指八岁到十三、四岁的孩子,差不多就对应了上初中的年纪。
最后还有高中部,刘璃懒得认真想名字了,干脆取名状元楼。毕竟能够进入高中部的学生们,基本上都是日后大汉的肱股之臣。
这部分便是教学楼区域。
和三个教学楼相隔不远的一座楼阁便是学生食堂,以后大家中午若是想吃东西,都可以到这里来觅食。
再向后是校场,一部分是用来上体育课的,另外一部分就是用来正规训练的。
原有的图书馆还有女孩子们学纺织的织房暂时不变动,另外还有两个楼阙便闲置了。
刘璃想了想道:“闲置的两个楼阙暂时可以当做学生宿舍,可以在里面安置床铺和日常用品,给学子们休息。”这一点是为了那些路途遥远的学生准备的。
如今太学院是公开招生,不再是之前被天子强迫入学了。所以不免会有来自全国各个郡县地区的学子,这些人一旦入学,若不方便走读的话,便可以选择住校。
反正现在太学中已经有食堂了,若是住校的话,吃住也方便。
如果说之前大汉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察举制,只要在岁科和特科中表现出色,都可以当官,那么现在当官的途径只有两个。
要么在战场上杀敌立功,便可封侯拜相。要么就老老实实的来太学院学习,通过太学院的考试从而成为国家的栋梁。
当董仲舒知道入太学院学习,每年需要缴纳三万石的学费时,他一脸担忧的问:“公主,学费这个门槛会不会太高了?这样一来,岂不是让一些有才华的穷人,断了为国效命的机会了吗?”
之前选拔官员的制度,只要贤良方正,清廉孝顺就都可以被选拔为郎官。如今这么一搞,那没有钱但贤良方正的人,岂不是没有机会了?
刘璃笑了笑道:“董博士放心,这一点我也考虑到了。原有的察举制依旧不变,各郡县的太守还是可以向我父皇推荐各种人才。例如非常擅长种地的人,或者会医术的人。这样的人才,只要通过考核就可以免学费进入太学院学习。”
董仲舒大概听明白了一点:“寒门中人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太学,而勋贵子弟只需要交学费便可以入学,是这样吗?”
刘璃点点头:“对,这样的制度也算叫科举制。”她抿了抿唇道:“大家同在一个屋檐下学习,最后能不能成功入仕途,还要看每年的考试成绩。”
进入太学院学习,相当于拿到了一张可以入仕途的门票,最后能不能成功还要看学习的成果。
董仲舒惊叹:“这个法子好啊,也很是公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