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景郁道:“捐银两。”
他问妇人:“你就是他们说的荣娘娘?”
妇人点了点头,“我叫荣欣月,孩子们都管我叫娘娘,渐渐地就有了荣娘娘这个称呼。”
她问伯景郁:“不知公子打算捐多少?”
伯景郁道:“五百两。”
荣欣月十分抱歉地说:“我们不收超过十两的捐赠。”
伯景郁刚才就觉得奇怪了,现在见到人了,正好能问, “为什么不收超过十两的捐赠,捐赠不是应该越多越好?这样这些孩子们就能生活得更好。”
荣欣月道:“这里的孩子多数都是被抛弃或者是无父无母的孤儿,从小他们吃的用穿的都是有善心的人接济,我不希望他们养成向人伸手的习惯,也不希望给他们传输一种不努力只要是弱者通过旁人的善心就能过得很好的意识。”
“能让他们活下去,能让他们有衣服穿,有书读,就足够了,不必让他们过得太好,善堂不可能一辈子都养着他们,将来他们长大了总要有谋生的心思,若总想着不劳而获,他们又怎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
听他这么说,伯景郁和庭渊都理解其中的含义。
这些孩子生活在善堂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别人捐赠的,因为他们是弱者,需要被帮助,若是捐赠的钱多了,他们的生活确实能够得到改善,可当他们离开善堂后独自谋生,生活质量一旦下降,感受到了落差,拼死拼活的日子还不如在善堂,很容易走上歧路。
一开始的生活就维持在温饱的状态,他们向往外面的天地,离开善堂后自然会努力上进,靠自己的劳动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只要他们愿意凭借自己的努力谋生,存活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这些孩子没有背景,没有父母,没有家人,他们想要生存下去只能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的施舍。
施舍都是一时的。
庭渊觉得这个想法是正确的,老祖宗早就悟出了这个道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接受别人的施舍一时确实能够过上好日子,可若对方不再施舍,一切就会回到原点,有生存的本事,靠自己的力气赚钱,哪怕赚得不多,那也是能够养活自己的本事。
伯景郁道:“好,那我就依照你的规矩,给孩子捐十两银子。”
“多谢公子。”
伯景郁取出十两银子给了荣欣月。
庭渊问:“笔墨纸砚你们可缺?”
若是缺,他们可以捐这些,让孩子们可以读书识字的东西。
荣欣月道:“这些都是够用的,每年这些铺子都会将一些残次品低价卖给我们,给这些孩子用,倒也是够了。”
庭渊看她的手十分粗糙,还有些细微的伤口,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官员夫人,若是走在街上,任谁都猜不出她的身份。
他问:“这善堂只有你一个人照顾这些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