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批学生来得突然,飞机厂的家属院虽然有接近三百栋的苏式居民楼,可也基本没有空房,住着飞机厂和附近发动机厂的全部员工。军校学生们只能和未婚的员工们暂时挤一挤,条件虽然艰苦了些,但当下最紧要的还是尽快完成“红星”批量产出的任务。
廖杉就是被分去和那位苏联女专家暂时同住。
“瓦列里娅·契卡洛夫,”深棕色长发的高挑女人用俄语说着,一边熟练的把房间里的小煤炉点燃,坐上烧水壶,“小女孩,你呢?”
她所说的“ДЕВОЧКА(小女孩)”,廖杉知道这个词,苏珂和她讲过是称呼0-16岁的女孩。
廖杉忍不住汗颜,“我今年20岁了,你叫我三就行。”
瓦列里娅惊讶的张大了嘴,“你看上去可真小,不对,就算你二十岁了也还是很小,我都二十六岁了。”
“所以你是正式工,而我只是临时工。”廖杉开着玩笑,巧妙的化解年龄这个话题。
瓦列里娅被廖杉逗笑了,也许和面前这人同住一些时间并不是什么难熬的事情。
*
工作和学习的节奏是很不一样的,尤其是飞机厂忙着赶deadline(最后期限)的这种工作节奏,生产零件的机器都运转得恨不得冒火星,就连廖杉都适应了一段时间,才勉强找回现代时工作的感觉。
而有些同学,适应不了这种快节奏工作、能力又不太行的,时不时就会被急性子的苏联专家吼两声,没过多长时间就被遣返回学校了,比如刘忠。
才在沈市满打满算呆了一个礼拜,刘忠就和其他三个同学在一个老师的带领下回学校继续上课了。
而曾被他处处贬低的廖杉则成了新晋香饽饽。
周围两个机位打杂的同学都走了,一时之间廖杉成了哪里需要往哪里搬的一块砖,从固定机位打杂变成了游走打杂。
“三,帮我拿十个六号螺丝!”
“三,测试表盘呢?”
廖杉忙得团团转,仿佛耳边一直回响着喊“три(三)”的声音。
她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重新拿起扳手,坐在机身上镶着鸭式前翼的螺丝。
一月底的沈市气温快有零下二十度了,廖杉感觉自己仿佛在一个巨大的冷库里,给一个大冰块装着零件。
身上还可以裹着军大衣,但干活的手连手套都不能戴,戴上就干不了这么精细的活儿了。
廖杉又往两只手上哈了一口热气,不那么僵后继续做事情。
“廖杉!”
下面有人喊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