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灵样儿。
许志秋被她逗得笑出声,搂着小姑娘说:“是是是,所以生了你这个小懒猪。”
父女俩胡闹,谢成月乐见其成。
没过多久,婶子就喊他们去拿了,主要是汤粉里边的小菜,需要顾客自己挑的。
汤粉,最重要的是汤。
婶子家里用的是大筒骨和整鸡熬的,汤色洁白,澄净醇厚,一揭开锅盖香气满盈鼻尖。
碗底放着调味料,再舀一勺汤。
河粉下锅稍烫一烫便可捞起来,放进碗里。汤稍没过河粉,旁边摆上放上几片青菜,其他的小菜放在一边,任由顾客去添。
加好小菜,一碗汤粉便算是齐全。
河粉白莹如玉,底汤澄澈醇香,青菜翠绿,添上褐黑的木耳,黄澄澄的花生米……
各色齐全,令人食指大动。
谢成月又找婶子要了一份碗筷,用来给瑶瑶吃,边夹边问。“够不够,不够再加点儿?”
瑶瑶点点头,喜滋滋地开吃,吃完汤粉还不够,伸着筷子去夹爸爸那边的炒粉。
许志秋干脆把碗推得离她近些,方便她夹着吃。“喏,快吃。"看她吃得好,许志秋脸上泛起温柔的笑,转头对谢成月说,“要不要尝一口?”
谢成月放下筷子,连连摆手。
她吃饱了。
早上来时吃过早饭的,现在又是半碗汤粉,她饱的不能再饱了。见她拒绝,许志秋也不勉强。
一家人早饭吃完,又浩浩荡荡地开始往许大哥的店走。大哥大嫂一年前来到县城里,开了一间早点铺子,主卖小笼包,夹带些粥汤饼类的。
大嫂外出打工的时候,跟专业师傅学过手艺。没分家的时候,谢成月就特别爱吃她做的小笼包。也正是有这门手艺在,大嫂才敢压上一家人所有的积蓄来县里打拼。夫妻俩馅儿放得实诚,食材也新鲜,生意做得红火着呢。所幸车站离他们的店面不远。
没一会儿便到了。
远远地看见大哥的招牌,谢成月便不放心地叮嘱瑶瑶:“待会要叫人,知道不?”
瑶瑶点点头,乖巧地回答:“是大伯母对不对?我记得的。”“是呀,我闺女真聪明。"谢成月笑着夸完小丫头,犹豫着转头对许志秋说,“你也是,待会不许甩脸子,快过年了,这样不好看。”提着东西走在母女后边的许志秋,闻言抬头,看她注视自己,只好无奈地点点头。
而后四处张望着。
记路。
他们到的时候,大嫂正在角落里干活,余光看见他们,先是一愣,随后放下手里的面剂子,边往后厨喊,边亲亲热热地跟他们打招呼。“哎呦,春哥,赶紧出来,有贵客,志秋和成月来了”大哥也闻声出来。
“大哥!嫂子!"谢成月瞟了一眼店里,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你们正忙着呢,喏,这是给你们带着腊肉和菜。”
又拍了拍瑶瑶。
“伯伯!婶婶!”
小丫头脆生生的样子,看得大嫂心都要化了,这可是她看大的小姑娘。许志秋也打了声招呼。
虽算不上热情,倒也不显得冷淡。
这样的态度已经让大哥大嫂颇为意外,怔了一瞬,才想起来回话。大嫂哎呦一声,带着些许埋怨说道:“自家人还客气,下次可不许这样,今天咋上城里来了?”
谢成月笑吟吟地回答:“这不是过年嘛,来买点儿年货回去,顺便去办点事儿。”
旁边一直默不作声的大哥突然开口:"中午上家里吃饭去。”语气不容置喙。
谢成月不好做主,便回头瞄了许志秋一眼,满是询问之色。后者微不可察地点点头。
她才笑着回答:“好嘞,那我们就不请自来,在大哥家里蹭上一顿。”“妹子,再来一笼包子。”
身后传来顾客的喊声。
也不好耽误他们做生意,谢成月颇有眼色地说:“那大哥嫂子,你们先忙着,我们待会买完东西再过来。”
“成,一定过来啊。”
“诶好。”
一家人往外走,还时不时回头挥手。
许大哥和嫂子看着小弟一家走远,这才着手开始忙店里的事。“您的小笼包,一笼对吧。”
“紫菜汤。”
“小笼包,两笼。”
“一共三块五,给您找钱。”
忙完一阵,夫妻俩才有功夫坐下来歇会,说说话。“他俩和好了?”
“看着应该是,志秋好像也没那么生我的气了。”“我还以为他会怪我多一点儿呢,没想到他更生你的气,”大嫂说着说着还笑起来。
她是真没想到,当时撺掇分家的明明是自己这个嫂子,结果志秋竟然更生他哥的气。
“他也就是赌气,坏心眼倒也没有,你别跟他计较"许大哥无奈又恨铁不成钢,叹着气说,“好好的日子都让他过成啥样儿了……大嫂白他一眼,没好气地说:“我计较啥,你把我当成啥人了?你还是想想给他找个正经活儿干吧,总这样也不是个事儿呀。”“我待会好好跟他说说,你去问问成月,看她有啥想法不?”“成,我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