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都市小说>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230.第230章 《祭侄文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30.第230章 《祭侄文稿》(1 / 4)

第230章 《祭侄文稿》

【2004年时候,英国的一个考古座谈会上,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院院长彼得·乌科提出了一个议题:

大英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文物是否应该归还中国?

一个英国人起身反对: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物存在的最大价值是记录历史。当年我们抢劫中国的一刹那,这些文物和大英帝国发生了联系。所以,它们既是中国的文物,也是我们的文物。我们有理由保存它。

这个观点的后半句话只能说不要脸到了一定境界,前半句话说的倒是没错,文物既是历史的见证,既见证当时的历史,也会被后来的历史赋予新的价值。

就如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的《祭侄文稿》,这篇祭文是颜真卿心怀悲愤直抒胸臆,其中虽有涂抹,但反而更显感情之充沛与真挚。

这篇仓促行书的祭文见证了安史之乱,见证了颜氏的满门忠烈,见证了颜真卿宁折不弯的一生,同样还见证了颜真卿在书法上的精进。

《中国通史简编》赞誉颜真卿,称初唐的欧虞褚薛四人只是二王书法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颜真卿本人就犹如一支毛笔,用前半生在盛唐汲满了墨水,后半生以身作笔,用自己文昭武烈的一生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大唐倾覆。

颜公去世后,《祭侄文稿》历经名家与皇家内府收藏,先后见证了宋破灭、元一统、明兴复、清入关。

历经千年,原帖75厘米长的字帖,硬生生被接续加长到了530厘米,新接的纸上满是历代收藏者的跋文序言印鉴,也让这幅国宝本身就有的史料价值变得更加丰满。】

“此将待上实乃剖肝沥胆。”

“强词夺理!”

李世民不说话,只是静静观摩着这副泣血祭文。

“军师,归成都前,庞军师在汉中收了个弟子,名唤姜维。”

李靖捋捋胡子感觉这思考的有点远,但亦不失为一个方向。

这封遗书也是如《祭侄文稿》一般,见证了安史之乱以及晚唐衰落。

“这唐有颜真卿,何其幸也。”

说着念出了这文稿上颜真卿的悲愤之问。

不受唐泽,不见唐皇,但依然有归唐之心,若说是忠君,似乎牵强了一点。

但封常清觉得,只要自己死的有价值就行,他希望自己之死能让诸将引以为戒,从而能顺利平叛。

而被他镇守的安西,则是留下了他的功绩与英名。

书法亦是李世民的兴趣爱好之一,虽工二王字,尤善飞白体。

即使“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即使“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

“朕乃爱宝心切!后世不亦有说,纸寿仅千年。”

法正在一边笑道:

“如今既有良纸,亦有装裱技法,军师当为后辈多留真迹。”

“看来即便过千年,寡廉鲜耻之辈亦不少也。”

离天子愈远,自决之权也就愈大,好让将帅能便宜行事。

另一边孔明还在拉着法正详细询问:

“此前通光幕送后辈真迹,后辈不信罢了。”

“吾逢乱世,遇孔明方可叹,何其幸也!”

糜竺笑道:

侯君集跟上老将军的想法,接着道:

“且从这夷州往东北,海上每隔二三百里便有岛屿,或可为中继,而趋倭奴国。”

如此的天下至宝反而被夷州主动借出送往倭国展览,说的好听叫文化交流。

侯君集倒是若有所思:

“若依彼辈之蛮理,我等以刀兵加其身,便可予取予求?”

张议潮手抄《封常清谢死表闻》流入法国,如今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

【安史之乱中,本是回京述职的封常清被卷了进去,潼关被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