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下午4时之前,夏言一直以每小时一次的间隔发送简报。在当时这样的间隔对D37F站来说已经足够了,作战指挥中心的诸位先生们在苦熬一夜之后,甚至还觉得夏言有些小题大作——他们实在是受不了坐在转椅上,一直盯着一成不变的水下画面。
在作战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水下的景象看起来永远都是有些浑浊的水,以及探照灯在镜头下投射出的光晕。画面中唯一运动的物体,就只有水中那些细碎的悬浮物。盯着这些玩意看上几个小时,简直就像是蹲在电视机前欣赏雪花信号并试图从中悟出人生至道一样,真的能无聊死人。
在那具谁都没看清的尸体之后,现场人员又报告了几次UUV在水下遭受撞击的情况,但是在指挥中心看来,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水下存在一些垂直方向上的暗流,比起水平方向微弱的扰动流速更快一些,不过肯定在吊架的承受范围之内,所以根本不需要担心。
从所谓“更高处”沉下来的物体,可能原本就浮在基金会水下设备的上方不远处,隐藏在黑暗之中,只是受到了垂直方向上暗流的带动。那支砸到“乔”机身左侧的鞋……说实在确实有些诡异,不过那毕竟只是一支鞋罢了。
在确认物质没法被带出介面层之后,就算处于情况4状态,D37F站里的气氛还是放松了下来。可能是因为疲劳,或者是整个指挥部都摄入了太多的咖啡因,他们普遍低估了情况4可能带来的麻烦。
按照夏言的汇报和存档数据,整个行动最为惊悚的发现出现在当天0933时。这时候距离第一具尸体经过摄像头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期间各种大大小小的物体时不时就会经过镜头,现场人员都已经见怪不怪了。刘铭全相信在更远处应该会有更多正在下沉的物体,只不过水里的能见度太差,他们没有看到。
0933时,又一个物体经过了老乔身上的摄像头,只不过负责观察的操作员并没有注意镜头上一晃而过的物体。于是当这个物体继续下沉的时候,它又经过了UUV的观测范围,这下总算有人注意到了它的外形。
很难说这世界上有多少人会在这个时候,和徐老虎同时遭遇双臂折断的不幸。不过,就ART-35的队员们所知,在另一个世界的水池里,他们只见过这么一具倒霉的尸体。
操作人员操作UUV跟着那具尸体一起下沉,很快就确认了那具尸体的身份。
那又是徐老虎。
刘铭全在他所有版本的供词中都提到了确认尸体身份时发掘队员们产生的恐慌情绪,他还提到了汤诚良的理论。于是,莱诺上尉提到了一种检验理论的办法,他们开始检查UUV在下潜过程中记录的水压数据。在释放UUV的位置,水压稍高于1千帕,水温大致是均匀的25摄氏度,而在150米深度,压力和更高处居然是一样的。
UUV一路下潜,压力和温度数据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刘铭全当时认为可能是设备故障,但是,在抵达300米深度之后,UUV的耐压壳也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在各个方向上承受着均匀的压力。
基金会的无人小潜艇一路跟着徐老虎的尸体下潜,很快就就达到了600米的最大工作潜深。在正常情况下,这时候的水压应该超过60个标准大气压,UUV的耐压壳体内部肋状支撑结构在压力下总会发生一些位移,发出一些噪音。但是机身内部的传感器只捕捉到了一片令人起疑的宁静。
在经过一小时四十六分的下潜之后,脐带差不多放了一半,所谓的“池底”似乎根本就不存在。夏上校突然命令停止下潜,很精确地要求UUV转过一个角度,不再用镜头跟踪着正在继续下沉的徐老虎。
因为继续跟踪已经没有必要了,安装在老乔身上的摄像头又一次拍到了徐老虎的尸体,还有UUV。UUV转过来,也拍到了“乔”的身影。
刘铭全的书面报告和口供这个时间点开始,不知为何突然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胡言乱语,这一部分是在是难以归纳成简单易读的提要……
简单来说,刘铭全在书写报告时,试图在同一时间讲至少十五件事甚至更多,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合适的文法格式能够表达出他的想法。刘铭全本人尝试了很多种表达方式,但是他自身的时间感错乱使得书写报告变得尤为困难,他的第一份报告在经过整理之后,看起来才稍微像点样子:
1337时,指挥官夏上校命令,ART-35就地扎营,预备在稍晚些时候……
————————————————————开始爆破,确认空洞形成。
————————————————————回收“乔”
————————————————————销毁“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