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李白忽发奇想,把边的明月、月光下自己的影子,都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
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这是“立”。
可是,尽管李白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但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
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
那么,又该怎么办?
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及时行乐吧!
把月和影之情,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其时李白已经渐入醉乡,酒兴一发,既歌且舞。
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就像是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
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
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李白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
“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李白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福
表面看来,他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李白曾有一首诗,蕉春日醉起言志》: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试看其职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他是怎样的孤独。
孤独,是一种奇特的感觉,偶尔会悄然而至。
那时,就算你身处千万人之中,大家都亲切的跟你打招呼,而你却不知道该什么,该做什么,最后只能无奈苦笑,戴着虚假的面具跟别人寒暄。
你可曾有过这种感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