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费时费力不说,无形中还增加学生的不少负担。
但交给郑老师后,他第一步就是将history拆开,变成hi-story,翻译成汉语为“他的故事”,即“历史”!
至于“历史”为什么是“他的故事”,而不是“她的故事”?
历史专家郑老师推测,当时发明这个单词的人,一定是个男人,从而还可推断,这个单词发明的时期,一定是父系社会,然后再推断,英文的起源比汉字晚250年……
完美,没毛病!
明眼人一眼便能看出,对青少年来说,这样一段神经兮兮的考证,可比造几个句子有意思多了,而且给人印象之深,想忘了都难。
当然,郑老师的花样远不止如此,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像这样的老师,孔孟本以为就算高二(1)班今非昔比,对方也不一定看得上。
结果等他从刘毅那接来教书的教师名单时,郑老师赫然排在第一位。
“郑老师,我要代高二(1)班的学生对你表示由衷的感谢。”
孔孟说的是真心话,虽然他有系统加持,对英语知识一样耳熟能详,但若他和郑老师同时举办讲座,比谁更吸引人,他的赢面也不会超过3成。
谁知郑卫国却摇摇头:“你不用谢我,我愿意去高二(1)班,既不是听从学校安排,也不是冲你名头,更不是为了双倍课时费。
这是高二(1)班那些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
想必你也听过我的一些规矩,对于学习,我从不强迫,只要愿意学,不管是谁,我都可以义务去教。
但若不学,别说双倍课时费,就算加到二十倍,也别想让我松口。”
孔孟点点头,此事他自然听过,虽不赞同“只教愿学之人”这个观点,但孔孟也不会傻到反驳。
于是在孔孟有意谦让下,两人越聊越是投机,等上课铃响起,双方便一起进入高二(1)班。
“同学们,大家好,我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位就是大家新的英语教师郑老师。郑老师可是咱们致远中学……”
“啪啪啪啪……”将郑卫国的经历说一遍,高二(1)班的学生立刻掌声雷动。
孔孟轻轻一笑,将讲台让给郑卫国,他则走到最后一排的听课椅上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