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确定,一切来源于无的自我矛盾。无的自我矛盾,形成了无数的空间质点,每个空间质点,都可以看作无的一个矛盾态。
现在宇宙中有了两个东西,一个是无,一个是无的概念。
这个矛盾是,无说,宇宙中一无所有;
无的概念说,宇宙中存在一个称之为无的事物。
最终的结果是,空间质点的诞生,每一个空间质点,是无自我不断的矛盾。
这是创世的第一个矛盾:
矛是无代表一无所有;
盾是一无所有本身,就是一种状态和概念,这个状态和概念本身,就是无之外的东西,存在。”
由第一矛盾的诞生过程可知,在最初绝对的虚无之后,宏平衡自身逐渐有了虚无本身的定义概念。
这时,是虚无和虚无概念之间共存,进一步来讲,即是:
“绝对的无”和“无本身存在的概念”。
这种共存的结果,导致了宏平衡的第一次矛盾。
“无”和“无的概念”开始冲突,两者需要进一步进行独特性的区分。
于是,“无的概念”为了证明自己和“绝对的无”的不同,在宏平衡的演化下,“无的概念”催生出了“空间质点”这种客观的存在。
到此为止,宏平衡之中,拥有了两种东西:
一种是“绝对的无”,即是绝对的没有和不存在;
一种是“空间质点”,即是无的概念,是一种有和存在。
其实,就我个人的理解。
这种在无自身不存在和存在的矛盾之下,所催生出的“空间质点”,本质是为了区分界定“无”和“有”,“不存在”和“存在”的一个客观界限。
就简单的比喻来讲,“空间质点”就像是隔绝了“无”和“有”的一堵墙。
在这堵墙之外是“绝对的无”,是“不存在”,是现阶段人类无法体验和理解的“绝对虚无”;
在这堵墙之内是“有”,是“存在”,是现阶段人类一切所认知到的、体验到的、有形的、无形的“存在之本质”,是“一切存在之基础”。
而“无”和“有”的第一矛盾态,应放在世界最微观的领域去解读。就人类所理解的,称之为普朗克长度的极微观世界。
而普朗克长度,是比原子核还要小许多许多的定义。
也就是说,宏平衡无和有的第一矛盾态,是在最微观的领域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