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元十四年, 华朝上下一片繁荣景象。
不仅商贸税入不断增加,军事实力也傲视邻国。
因着又收回了幽州等地,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景象,整个华朝, 也随之进入空前的盛世, 被称为‘铭元之治’。
在这样的盛世之下, 文化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
除了各地的县学、府学以及蒙学堂之外,由朝廷扶植的那些知名学院, 也成为各省读书人们最为向往的读书圣地。
陵江书院,前身为越省有名的书院之一,在经由被查封、解封之后, 也随之成为了淮江流域颇为出名的书院。
这些年来, 不仅是附近几省的学子纷纷上门求学,就是江南、蜀地的学子也由不少, 奔波千里而来。
面对着这样多的学子上门,陵江书院仍是秉持了最初的办学理念, 招收学子贵精不贵多。
因而,近些年来,书院招生的门槛一提再提。
但即便是这样, 也还是挡不住学子们求学之心。
这日乃是三月初的一天,冬寒渐褪,春意萌动。
这一天, 对淮江几省的读书人来说, 绝对是个重要的日子, 在学子们心中,其重要程度甚至丝毫不亚于本省的院试。
无他,仅仅是因着这一日,乃是陵江书院两年一度招收学生的日子。
这一天,黎明之前,便有数不尽的学子早早的出了淮安府城,一路往陵江书院的方向而去。
因着天色未明,学子们手中都提着灯笼。
再加上这些年陵江书院求学的人多,因而每每招生的时候,书院都会出一些考题,让学子们作答,而后看成绩高低,再取一部分人进入面考,只有经面考合格之后,方才能正式成为书院的学生。
所以,这些士子们不仅提着灯笼,还都提着自己的考篮,装好了笔墨文房等物。
这个场景,简直跟各地的科考场面无二。
此时,天还一片灰麻,陵江书院的山脚之下,已经人头攒动。
一些年岁稍小的士子却也是有家人陪同前来。
一个差不多十来岁的小书生,穿着一身洗的发白的青色蒙童衫,一看就不是一个出身富贵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