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孩子虽然衣着穿戴简朴,但却收拾的很是整洁,浑身上下那股坚毅睿智的气质,更是让人移不开目光。
“爹,都说了,我一个人没有问题的,您非得跟来,瞧,这里又不远,偏生您还费银子租马车。”
少年先是举目望了一眼那不断而上的石阶,眼中尽是向往之色,而后又神情无奈地转身看向身后的中年男人,说道。
“这天都没亮就要出城,还这么远的路,咱们宁可多花一点银子,别误了考试的时辰就不好。”中年男子四下看了一眼,赞了两声,便出言说道。
闻言,少年又颇为懂事地道:“爹,您就留在山脚下休息吧,我自己上去就是了,待会考完了就出来。”
中年男子不放心地看了儿子一眼,最后将到了嘴边的话咽了下去,只笑着点了点头。
现在,天色已经渐渐亮了起来,虽然算不上多光明,但看路也不存在多大的问题。
少年吹灭了手中的灯笼,交由父亲拿着,自己便提着考篮,拾阶而上。
一路上,阵阵青草的气息入鼻,少年只觉心中宁静了不少。
及至山腰处,却是听闻山顶上响起了阵阵钟声,随即便是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原来,陵江书院的学生们,都是这么早便起来读书。
天道酬勤,陵江书院招生,本就是百里挑一,偏生这些学生还这样用功。
难怪这些年,陵江书院名声大震,书院学生更是接二连三的在各省的乡试和会试中崭露头角。
听着那一片似乎想在耳边的读书声,少年眼中的向往之色更甚,心中越发坚定了必须考进书院的决心。
登上山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立在山门口上的那一副书有‘陵江书院’的牌匾。
纯白色的大理石柱,上面挂着的匾额,却是好像破旧不堪,甚至当中有一条长长的断纹,一眼便能看出,这分明是曾经断过,而后又被人镶嵌拼接在一起的。
偏生是这样一个组合,却是让无数士子们纷纷停在匾额之前伫立良久。
看着那一副被拼接的断匾,少年亦是心神大震,一种莫名的感觉随之而来。
“据说,这块匾额,便是当年丞相大人亲手扶起来的那一块。”
匾额之下,早已聚集了不少书生。
因着离招生考试的时间还早,书生们便开始聊起天来。